<P>自己頂自己。厚厚~~邀請到了影視專業人士--合欢為本文說几句話,人家可是學編劇的喔~~大家洗眼恭看啊</P>
& V% t+ C5 R3 K) L3 D7 B% _<HR>
! I1 |6 z' c8 a4 I0 {
0 v6 v* s; v$ Y. T Y- J/ p$ f<P><B>合欢 发表于: 2005/11/13 11:17pm</B></P>- q& F% ?: N; o1 Z) r" E5 d. v6 V
<P>ebya,这文我以前看过,仔细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回贴。况且灯光是专门的一项学问,我知之不多。</P>* {" E. W% j5 `
<P>只依据部分跟组的实践经验来看,——5 G z; X1 `- M3 T* Y! Q$ B# R
调整色调的确是灯光师的工作,他们依据一些彩色的透明的纸,盖住镜头或者照明灯,来改变整体的色调。
. J# i' H1 V7 e( N" M1 O5 o2 B外景灯光一般偏暖的原因是太阳光直射很能曝露演员本身的妆容缺点,这是需要掩饰的,而并不一定是因为时值黄昏的缘故。6 e% ?# }, W' y* Z9 ~
拍戏是一样体力活,一天十六个钟头不间断的,日景夜景只是粗略的区别而已,不会再细致到根据剧本区确定晨曦或者黄昏。那样太耗成本了。# a$ q! i0 _; L
大多数拍戏分场的依据,是固定的某个场景。尤其是古装戏,因为换装麻烦的缘故,会一次性把一个场景里的戏全部拍掉。</P>
1 C& f% K; I- H+ O6 V<P>夜景灯光其实是比较好处理的一种。因为有反光板,有照明灯等等手段。对于灯光师而言,做加法比做减法简单得多。而且镜头的灵活性很强,有经验的演员配合有经验的摄像师,把灯光源头遮盖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P>: X2 e7 |1 b6 A5 ^4 l$ E/ l
<P>基本上我知道就只有这些了,很抱歉不能给你更专业的答复。
( x) j8 j9 I1 u' n9 F以上均是出自合欢自己的观察经验,并非灯光专业理论,如有错误,请勿见怪。</P>- A1 p7 q" g2 a5 Z' s
<HR>+ O6 ^+ n6 E0 B4 T: s& T# `
4 m7 m7 Z4 l8 d. w% I7 O2 l8 a
<P><B>ebya 发表于: 2005/11/15 02:09pm</B></P>
7 i- S& g0 U3 y! E<P>谢谢合欢,能得到接近的专业人士的复核,我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P>2 v6 |% h: Y6 k
<P>原来,白天的外景色调偏暖,还有化妆上的问题。</P>
5 F9 H+ N. Z/ C4 l' j/ E<P>我想减低曝光度,也是改色调的重要作用。看过一些影片如吕版《秋之武》,粉多白天的外景都过白,过度曝光下,清晰度降低了许多(虽然一部分原因是片源不清晰),75在这方面的处理聪明许多,比如展昭传旨一幕,背景是白茫茫的天,什么也没有,强烈的光线,不遮掉一点儿光拍出来大概不能看吧。果然黄昏等时间因素并非主要原因。</P>, T g+ e" H! ~2 f7 h, A: J0 X
<P>嗯,或许我该说夜景灯光是灯光师最能发挥的地方。记得有人说过《包公斗法王》中「行走速度超忽想象」的法王一行人,何以从太师府到开封府要从白天走到晚上? 我想是因为夜景才能拍出那种神秘的感觉吧,如果包公初斗法王那场戏改成白天,第一气氛少了许多,第二还得安排围观民众,增加自顾不暇的开封府的后顾之忧。</P>3 ~) d8 ~0 N# L N0 V( m: q7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5 14:42:51编辑过] 8 I) _" @5 ?& s; F& L: ~
|